2020年8月26日,公司首個代建項目省道217線石渠至馬尼干戈段公路改建工程(簡稱“石馬路”)移交接養儀式在甘孜州康定市舉行。項目業主州交城投集團與接養單位州公路局簽署移交接養備忘錄并正式交接,標志著石馬路全線217公里主線和海子山隧道的代建管理現場工作全部圓滿完成。
一、217公里主線,精心組織如期完工
石馬路全長217公里,平均海拔超過4100米,總投資18.28億元。項目于2012年9月開工,指揮部精心組織,充分利用公司高原項目勘察設計經驗,從設計入手通過調路基標高、理道路排水、加防護措施等,因地制宜進行優化;從施工著力加強安全和質量管理。在年均有效工期不足八個月的不利條件下,于2014年9月提前半月完成橋涵、路基、路面工程施工任務。項目通車至今近六年,全線未發生一起邊坡垮塌、路基沉陷災害或翻漿凍融病害,道路通行能力保持良好。
全線交通安全設施于2015年9月完工,養護道班房于2016年9月完工。在建設過程中指揮部與管養使用單位充分溝通,在不增加過多造價的情況下,就養護用房進行實用化調整改善,建成后的養護道班房被使用單位州公路局贊為“全州最好用的道班房”。
二、2522米海子山隧道,歷經艱辛安全貫通
海子山隧道圍巖為極軟弱碳質板巖,輕微擾動成渣、遇水軟化成泥,且隧道軸線與活動斷裂帶小角度相交,圍巖擠壓錯動揉皺明顯,軟巖變形大且偏壓不均;洞口高程4371米,高原、高寒、缺氧條件下人機功效極低。多種極端不利因素疊加,施工難度全省、甚至國內罕見,隧道掘進猶如在爛豆腐中打洞,建設管理也猶如身負千金重擔在暴風雪中行進。
為破解隧道建設難題,確保建設安全可控、建成后質量可靠,指揮部集思廣益攻堅克難,遍邀省內外地質、隧道專家集中會診,探討和嘗試適合該隧道的設計支護參數和施工工藝方法。最后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利用冬季低溫巧將“水豆腐”變“凍豆腐”順利進洞,細化施工工藝將“大豆腐”變“小豆腐”,審慎推進。各項工序緊密銜接,二襯和初支 “后腳趾緊跟前腳踵”。每一米的推進都緊密聯動,每一次的險情處治都迅速響應。全隧道僅幾十米采用了爆破施工,大部分靠著挖掘機開挖,還需小心翼翼輕挖細“摳”,歷經艱辛和磨礪,海子山隧道零傷亡安全貫通。
三、4000米板房駐地,冬雪夏雨停電缺水
為便于靠前指揮,指揮部將駐地扎在了海拔近4000米的馬尼干戈鎮草壩上。高原自然環境惡劣,活動板房冬季透風飄雪,凌晨滴水結冰、被子起露;夏季狂風暴雨,屋頂欲掀,地面潮濕。小鎮生活條件簡陋,發電機供電持續近一年后,才有外接電力供應。在人人“談蟲色變”的包蟲病疫區,工作人員使用的是山溝里泡著牛糞未經凈化的“自來水”。網絡只有移動網卡能夠勉強收發郵件,每年還有一兩月受氣候影響無法收發短信。環境的惡劣和條件的簡陋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想,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只能化作動力:加把勁,早下山!
四、八年執著堅守,堅韌毅力踐行“兩路”精神
石馬路自2012年9月開工至今,已經歷整整八個年頭。極端惡劣的高原、高寒、缺氧環境下,在第二個年頭體檢時指揮部就已有3名成員心臟或肺部腫大。每年都有人不適應下山了,又有人帶著激情上來了。指揮部參建人員前后共計42人;其中最短的僅一月,最長的自組建至今已堅守八年。施工單位中僅海子山隧道,來往的參建人員更是高達3000多人。隧道貫通時公司發布的微紀錄片《六年》所問:人生能有多少個六年?而石馬路的參建者們有八年都執著堅守著,直到此刻項目整體移交接養,圓滿完成全部現場工作!
五、一條藏區脫貧致富路、一塊公司發展鋪路石
海子山隧道的建成通車,消除了石馬路長久以來的交通“瓶頸”,全線真正具備了全天候通行的抗災救災、生命通道保障能力,實現了“路通”向“路暢”的跨越式轉變。石馬路深入甘孜州西北部德格、石渠藏區連片深度貧困人口聚居區,串聯起9個重點鄉(鎮),成為沿線10多萬農牧民的脫貧致富路。
代建業務投入大、風險高、效益低,但卻承擔著公司由勘察設計主營業務向產業鏈兩端延伸的積極探索功能。通過代建業務的嘗試,了解和熟悉了建設管理程序,總結了一套標準化建設管理體系,鍛煉出一支素質優良、能擔重任的隊伍。為公司向更高、更遠的項目投資、設計施工總承包業務沖擊,鋪下一塊堅實的鋪路石。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石馬路指揮部全部人員在公司的領導和支持下,用八年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莊嚴的承諾。
投資建設管理部 石馬路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