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pdf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成都進一步做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提升成都都市圈“主干”功能的重要五年,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開局五年,科技創新已成為重塑全球和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加快科技創新意義更加重大、形勢更加緊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總體方案》《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科技局牽頭編制市級重點專項規劃《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吩趶V泛征求專家、代表企業、市級有關部門及區(市)縣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經反復研究、專題論證、多方銜接、多次修改,報請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由市政府批復實施。
二、總體考量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對標國家任務和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強優勢、補短板、提質量”工作思路,突出“五個注重”:注重服務國家戰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打造;注重城市發展需求,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注重創新空間布局,提升創新策源承載支撐;注重創新生態營造,推動創新要素高效配置;注重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三、主要內容
(一)基本框架
《規劃》包括前言、規劃背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為前言,主要闡明規劃領域、編制依據、規劃目的、規劃期等。第二部分為第一章,主要闡述“十三五”時期全市科技創新取得的成效、“十四五”時期科技發展面臨深刻復雜的變化,從總體上提出“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第三部分為第二章至第十章,共9章,明確“十四五”時期全市科技創新主要任務,并在各章內容中以重點領域或重點工程的形式對任務進行部署和分解。第四部分為第十一章,提出從組織領導、改革評價、計劃銜接、監督考核等方面強化保障。
(二)目標體系
發展目標:到2025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樞紐。
預期性指標:圍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要素、創新生態等方面設置10項預期性指標,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3.5%,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達9.7%,國家級創新平臺累計超160個,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105人年,高新技術企業達1.2萬家,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6萬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500億元,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累計建成100家,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重點任務
錨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聚焦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三大關鍵”,打造創新策源新高地、技術引領新高地、產業創新新高地、要素協同新高地,謀劃“3個3”重點任務,即“優化空間、技術、平臺三大布局,提升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強化創新策源、創新人才、創新生態三大支撐”。
一是優化協同創新空間布局。構建以西部(成都)科學城為極核引領的“1+4+N”創新空間布局,打造“成德眉資創新共同體、成渝地區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一帶一路’創新樞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二是構筑科技創新中心策源承載地。統籌推進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天府實驗室、科創空間等原始創新核心承載建設。
三是優化重點技術領域布局。布局面向未來產業的前沿技術,攻關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發展現代服務業融合支撐技術。
四是優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布局。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府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平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產業創新平臺,研發設計、創業孵化、成果轉移等功能服務平臺。
五是提升科技賦能城市治理能力。構建碳中和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優化“智慧蓉城”建設科技服務,增強“健康成都”技術供給,強化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六是培育壯大多元創新主體。強化在蓉高校院所和創新型領軍企業重要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七是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深化人才評價與激勵改革,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培育青年人才后備軍,提升各類人才服務保障水平。
八是提升成果創新轉化能力。著力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推動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構建硬核科技應用場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九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金融創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標準建設,打造“雙創”升級版,宣揚創新文化,營造開放包容、高效協同、穩定可及的城市創新環境。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把“十四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發揮市科技領導小組工作統籌協同職能。建立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各區(市)縣履行創新主體責任,堅持掛圖作戰、定期調度、責任到人。
二是深化改革評價。建立重大科技攻關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深化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制、科研項目經費“包干+負面清單”制度。深入推進“三評”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三是強化計劃銜接。加強科技計劃與科技規劃的銜接,將科技規劃作為科技創新任務部署的重要依據,優化“十四五”時期科技計劃體系布局,完善科技計劃體系的管理運行機制。
四是加強監督考核。加快構建統籌協調、科學規范、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科研項目管理體系,建立目標明確和績效導向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規劃運行情況的考核督促、監測評估和動態調控機制。